家長必看!本體感失調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家長和老師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動作特別慢?寫拖拖拉拉、邊寫邊玩,自覺性、自製力特別差?沒想到這些問題與孩子的本體感發展障礙有關係,而不是學習態度問題,所以,家長怎麼嚴厲地打罵孩子都沒有用,而是需要心理訓練和心理治療。

一、本體感失調與順應性反應    作為人類動作、行為的另一個基本的感覺是本體感覺。這是指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來自自己身體的一種感覺,人體依靠這種感覺進行動作和行為的調節,有目的地行動肌肉的收縮和鬆弛,由此所產生的自身狀態和運動,都是來自自己身體刺激資訊經感覺處理的結果。肌肉的收縮特別是對反抗阻力的收縮,是促進本體感受資訊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方法。由於最大的阻力源自地心引力對身體的作用,因此響應的活動包括讓兒童俯臥或仰臥在滑行板上時,相當重的頭會使頸肌產生強烈收縮。如果本體感覺有障礙,就不能很好地解紐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據物件物的性質、掌握用力的輕重,常常將東西弄碎、弄壞。二、本體感和學習能力       本體感是指人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例如,對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協調,手—眼協調,身—腦協調,動作靈活和靈巧等等。如果大腦對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寫什麼事當然要慢,寫字寫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協調的,看到的和寫出來的就會不同,常出現抄錯數、寫字顛倒等問題,家長要數落:怎麼照著抄還會出錯?手—耳不協調的,聽到的與寫出的不一致,聽寫就容易出問題;身—腦不協調的,大腦對身體控制不良,上課、寫作業時身體老轉來轉去,不安地亂動,小動作多等。本體感不足的孩子,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另外,因為控制小肌肉和手—腦協調的腦神經與控制舌頭、嘴唇肌肉、呼吸和聲帶的神經是相同的,所以,本體感不足的孩子,大腦對舌頭、嘴唇、聲帶的控制不靈活,容易造成語言障礙,如語言發育遲緩,發音不清,大舌頭、口吃等。   現在孩子的活動空間、活動量比過去減少,家長要注意孩子動作協調性的訓練,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689903599299.jpeg

三、本體感的訓練       為了訓練孩子的本體感,心理學家設計出了體型較小的滑行板,目的是要通過較強的肌肉收縮為腦幹部統合提供感覺輸入。持續的肌肉收縮能夠增進肌梭機能,肌梭產生的感覺輸入往往導入小腦,可能對腦幹部的統合功能起到促進作用。此外,運動覺是意識到關節運動或位置的感覺,是從運動產生感覺回饋的重要來源。這些關節接收器沒有其他感受本體資訊的接收器敏感,需要通過關節擠壓或牽拉提供額外的運動刺激。也有的在腳踝或手腕加上鉛錘,以產生牽拉的作用,增加肌肉收縮的阻力,促進本體感受資訊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輸入。   此外,還可以讓兒童接受下列訓練,如游泳、摔跤、拔河、爬繩、搬運貨物,騎車以及其他使肌肉緊張、收縮的運動。肌肉收縮將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本體感覺資訊的輸入。順應性反應是個體為實現特定目標而發出的目的性動作。若動作的目標超出了合理性范圍而無法達到,反應則為非順應性。兒童順應性反映的水準是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是治療師關注的重點。   順應性反應對兒童活動具有功能性意義。通過順應性反應,兒童不僅能理解哪些活動對環境具有改變作用,而且能進一步增進記憶體驅動力。然而,只有當個體對身體感覺和前庭平衡回饋具有正確解釋時,才能習得順應性反應。臨床研究發現,對於動作計畫不良兒童而方言,其順應性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空間和時間的正確回饋。兒童動作計畫能力存在缺陷,其部分原因在於身體感覺與回饋間的失調。換句話說,兒童對環境作用的感受會對感覺輸出的正確性予以回饋。因此,治療師在設計誘發動作反應的情景時,應考慮到兒童對情景刺激的解釋水準。譬如,一個10歲兒童的本體感受不良,無法平衡地坐在獨腳椅上,原因在於他無法解釋身體感受到的資訊,對自己能否獲得身體平衡缺乏足夠的認識。顯然,治療師在要求兒童坐獨腳椅之前,應該先提供訓練其本體感受的基本活動。   沒有人能夠強迫兒童表現出順應性反應,而只能提供治療情境,期待誘發有目的的動作反應。觀察兒童在交往中的言行反應,有助於探測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所存在的問題,增強其順應性反應。所以治療師應創造恰當、適宜的矯治情境調動起兒童的積極情緒和記憶體動機,使兒童更願意融入有目的的活動中,這樣才能獲得更為複雜的順應性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689903608388.jpeg

四、本體感失調兒童家長要注意的問題      本體感不是天生就具備的,需要後天的訓練。例如嬰兒期的翻身、滾翻、爬行訓練;幼兒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訓練;兒童期的跳繩、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訓練對孩子本體感的發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少家長怕孩子摔著,不讓孩子到處爬;或過早使用學步車,沒讓孩子爬就直接走路;老抱著孩子,而不讓他自己活動;讓孩子看電視、看書、學琴、學畫多,運動少,結果阻礙了孩子本體感的發展,以至影響後天的學習能力。   口腔肌肉的訓練與語言能力有關。家長不要一聽到孩子哭就把孩子抱起來,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哭一哭,讓孩子感受自己不同的音調、音量,使大腦神經與聲帶肌肉聯繫起來。如果是人工餵養,給本體感失調孩子的奶嘴上的孔不要太大,讓孩子通過嘬、吸、咬等動作訓練口腔肌肉。小孩子都愛吃手,一開始吃自己的拳頭,後來是手指,從4個手指吃到1個手指,這是孩子對自己身體感覺的分化,家長不要限制。   家長還要注意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學習使用筷子,自己洗臉洗手,擦屁股,系鞋帶。有的家長看孩子手笨,老讓孩子用勺子吃飯,穿不用系鞋帶的鞋子,替孩子擦屁股等等,更不讓孩子做家務。家長不認為這些與學習有什麼關係,其實會嚴重影響孩子心理能力的發展。越是手笨、動作慢的孩子,越應多鍛煉。大腦指揮手幹活的過程與大腦指揮手寫字的過程是一樣的,手笨、協調性差的孩子,寫作業也會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