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慢熱的孩子,家長請這樣做!

 

大家好,我是葡萄今天來跟你說說 對慢熱的孩子,家長請這樣做!

 

四個孩子都做了自我介紹了,可是剛才拒絕發言的那個四歲的女孩還沒抬起頭來。

 

「你願意讓媽媽替你做自我介紹嗎?我們很想知道你叫什麼」,作為兒童團體沙遊的帶領者,我問她。

 

女孩鑽到媽媽懷裡。

 

媽媽有點著急了,一邊往外拉著孩子的胳膊,一邊催促:「快點做自我介紹啊!別人都說了,就差你了!」

 

孩子看起來快哭了,往媽媽懷裡更深處扎進去。

 

15690807953481.jpg

(source: toutiao)

 

準備開始玩遊戲了,我招呼孩子們排隊。

 

女孩猶猶豫豫的,不想放開媽媽。

 

媽媽一下把孩子拖到隊尾:「別膩膩歪歪的,就你膽小!」,為了「安慰」孩子,媽媽又補充一句:「沒關係,這兒跟幼兒園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幼兒園」這三個字,小女孩與之相關的痛苦記憶像是一下打開了閘門,終於開始放聲大哭起來。剛才累積的緊張和壓力也都一起爆發出來。她再一次抱緊了媽媽的腿。

 

「哎呦!怎麼又來了!」媽媽無奈的抱起孩子。

 

每週一次,我帶孩子們做兒童團體沙箱遊戲。

 

沙箱遊戲(sandplay therapy):源於瑞士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夫,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是指在「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內,用玩具,沙子和箱子創造作品的一種心理遊戲。

 

目的在於讓孩子釋放壓力;激發創造性培養獨立性;提高情商;發展樂觀、積極的性格,同時促進親子關係,讓家長找到更合適的養育方式。

 

這樣的景象,經常會發生。

 

15690807968533.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toutiao)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敏感程度不同,來到陌生環境的表現也不同——當然,在家長的不用態度下,孩子們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進入沙遊室,我按照規定給家長提要求:

 

1,專心陪伴,不玩手機。

 

2,不主動指導孩子,非邀請,不回覆。

 

3,如果孩子主動互動,就需要及時迴應。

 

果然,抽泣著的小女孩不肯和大家一起去玩,而是選擇和媽媽坐在後面的椅子上。

 

媽媽很無奈,想說點什麼,但是因為有「規則」,所以看看我,忍住沒說。

 

我走過去,蹲在孩子身邊跟她說:

 

「你現在不是很想玩哈,沒關係,那我們先開始,一邊玩一邊等你。等你想玩的時候,隨時加入我們就好啦!」

 

女孩點點頭。

 

媽媽無聲的陪了一會,女孩情緒漸漸平復,注意力被架子上各色玩具吸引。

 

我跟女孩說:「如果你想再等會也沒關係,如果你想玩,我們隨時都歡迎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女孩看了一眼媽媽,媽媽眼睛裡寫滿了催促和無奈,但是沒敢說話。

 

終於,她拉著媽媽的手,走到了唯一空著的沙箱前面。

 

從讓媽媽陪著去架子上拿玩具,到自己過去拿。

 

從在沙箱角落玩,到把疆域拓展到整個沙箱。

 

從拿小小的玩具躺倒擺放,到選擇更大一些的站立玩具。

 

孩子在一個小時之內,逐漸累積能量,也在表達著這個變化。

 

結束的時候,孩子完成了一幅非常有想象力,有創意的作品。

 

裡面有山,河,有異域風光,有豔麗的花朵和朋友。

 

孩子表達出探索世界的勇氣和與人溝通的願望。

 

——和以前很多次的經驗一樣:那些看起來「膽小」的孩子,很多時候,內心都有著探索的勇氣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是得到接納和允許,才有機會表達出來的美好。

 

1569080796508.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toutiao)

 

 

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會看起來有一點點膽小,哭鬧,這個時候,不同的對待方式,結果完全不同。

 

「別的小朋友都在那麼流利大方地介紹自己,你掛在我身上哭算是怎麼回事兒啊?」很多家長會覺得很沒面子,所以一再催促孩子:「哭什麼呀別哭了,有什麼可怕的呀大家都等著你呢,你快去呀,你告訴大家你叫什麼呀?你不是知道你叫什麼嗎?你快說呀!」,等等看起來是鼓勵的催促。

 

這些話,孩子從來都不買賬。

 

越催,就越不說話。

 

越不動,家長就越著急催。

 

最後,孩子崩潰,家長惱羞成怒。

 

回家之後,媽媽可能還會跟爸爸抱怨:咱家孩子膽兒太小了,都不敢張嘴,人家都自我介紹,就她不說話,可丟人了。

 

孩子重複聽到這個「膽小」的標籤,慢慢就會內化——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的事,只有我做不到,媽媽說我是一個膽小的人,那我一定是一個膽小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下次,他還是會這樣做。

 

1569080796217.jpg

(source: toutiao)

 

 

孩子在陌生的地方,看起來有點膽小,羞澀,哭鬧,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

 

如果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需要更多的時間讓自己,有安全感,這是合理正常的需求。

 

孩子會有內向和外向的分別,但是無關好壞。

 

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在為內向的孩子正明:內向是有很多的優勢的,比如謹慎、小心,專注。非常容易深入思考。做事會鑽研、會深入。

 

其實這些在孩子的沙箱作品裡同樣得到驗證:

 

很多一開始抱著媽媽腿大哭的孩子,他的沙箱作品是非常有創意的,主題鮮明,想象力豐富,甚至遠遠超過同齡的小朋友。

 

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開啟自己需要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有先有後,但是我們並不能僅僅一次一個標準來給孩子一個評判。

 

因為所有的特質都是相互連結的,在陌生的環境裡,內向慢熱的孩子,通常對情緒非常敏感,情緒化和敏感,會導致他的人生更有感受力和創造力,他會敏銳的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體諒別人的能力,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也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有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調整,但並不代表這個孩子是不好的,也不代表家長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15690807976184.jpg

(source: toutiao)

 

第二件我們要做的事,就是給到孩子一個支援。

 

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開啟自己去跟別人攀談,是因為他覺得不安全。

 

當他已經有不安全感的時候,家長在旁邊不斷的催促,會讓孩子感覺到:

 

1,不安全,

 

2,我感覺到不安全,我是錯的。

 

所以孩子會更加焦慮。這個焦慮對於應對這樣的場景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這時候家長去催促,有可能根本不管用,但是也可能,孩子被迫戰戰兢兢的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了自我介紹,或者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是他心裡的焦慮和不安全的感覺並沒有消失,孩子很有可能下次會拒絕再去。無論是早教中心,興趣班,還是俱樂部。

 

其實成人也是一樣,在陌生的環境裡面要去走出一步,跟別人交往,是需要心理的能量的。

 

這種能量有兩個來源:

 

首先,來自於自己:

 

我有點緊張,但是又一點點探索,擴大安全區。慢慢的,害怕越來越少,我的安全區越來越大。過一會,我好像就可以做到。

 

另外一方面,來自於親人: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累積能量,同時給到他他需要的支援。

 

當孩子自己在那默默的觀察,瞭解情況的時候,我們的催促,就是在不斷打破孩子累積安全感的罐子,讓他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來應對我們造成的壓力和自己的焦慮。

 

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用積極傾聽表達我們的支援。說出孩子面對的事實,替孩子表達出他內心的感受:

 

孩子站在那兒不知所措,抱著我們的腿,我們能就可以蹲下來跟他說:

 

「這裡的人都不認識,你覺得緊張」

 

「別的小朋友都在做介紹,可是你不想說話,有點害怕」

 

等等。

 

家長亦步亦趨的跟在孩子後面的,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就同意他的害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擔心的時候,我們就同意他的擔心。

 

孩子什麼都不說,那我們就陪著她。

 

就像一隻手臂,在孩子背後給他踏實的支援。而不是在前面拉著孩子走。

 

15690807973071.jpg

(source: toutiao)

 

第三件父母需要做的事,就是對孩子的進步,一定要及時給到肯定和讚美,去增加他的心理力量。這樣,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孩子就很自然的能夠給到自己更多的力量去應對。

 

 

每一隻蝴蝶,都可以選擇在覺得最合適的時機破繭。

 

蝴蝶媽媽不會埋怨自己的寶寶「慢熱」。

 

每一顆小草,都可以選擇在最舒服的狀態返青。

 

小草爸爸不會嫌棄自己的孩子「膽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自由,也是權利。

 

這是天地萬物的規律——除非,人為的干預,才會改變這個程序。

 

每一個孩子,也都可以,在自己覺得舒服和安全的時候,說出那句「你好」,或者開始一段關係——只要他真的覺得安全。

 

社交,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一定會發生的——除非,人為的干預,才會改變這個程序。

 

「膽小,慢熱,敏感」都不是孩子本身,只是我們貼的標籤。

 

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快一點,主動一點,熱情一點,去融入一個集體呢?

 

這究竟是孩子自己的需要,還是家長的需要?

 

15690807976712.jpg

 

 

如果想支援到「敏感,慢熱,膽小」的孩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瞭解相關的知識,知道孩子的表現是正常的,無需焦慮。

 

第二,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給到孩子一個支援,能夠不被打擾的累積自己的心理能量。

 

第三,及時給到孩子肯定和讚美。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對慢熱的孩子,家長請這樣做!」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