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特別喜歡數字「七」?「七」到底有多神奇?

導讀:作為數字本身而言,「7」的功能與其他數字並無不同,可是從民俗學上來看,古人眼裡的「7」則往往是一個特殊數字……

 

在中國,「七」也帶有神秘色彩,人們常說:七是一個輪迴,想想的確如此:如一周七天、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言、七絕、七律詩;人體有「七竅」;民間傳說有牛朗織女七月七夕鵲橋相會;古時人死後每七天為一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後算完畢……「7」果真是個很神秘的數字,神秘得讓人不由得想去探尋一番。

農曆新年第一個月第七天為「人日」——與「女媧造人」的傳說有關?

 

中國農曆新年正月的第7天,即正月初七,古人定之為「人日」。

 

在傳統的節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過春節,俗稱「過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賦予了不同的節日含義。據晉董勛的《問禮俗》,從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新年首月的第7天設為「人日」,最晚在魏晉時代已很盛行。晉代李充《登安仁峰銘》便稱,「正月七日,厥日為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在新年的第7天,古人要吃用7種時鮮蔬菜做的「七寶羹」;製作類似小人形狀,時稱「人勝」的佩戴物。而人日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登高」,此俗為何而來需再考,但「人往高處走」正代表「人日」里的一種願望。「人日」即「人的節日」,古人將新年的第七天設為人日,在「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中或許能發現些秘密。

女媧在創造出人類之前先造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從第1天至第6天,分別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計劃,遂將這天設為人類自己的節日。

 

雖然女媧造人僅僅是傳說,但巧合的是,在西方的神話里人類的誕生同樣與「7」相關。不同的是,在西方「創世造人」傳說里,人是上帝在第6天造出來的,比女媧早1天。而第7天上帝休息,西方的一周7天,據說由此而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合中外造人的傳說,設新年第7天為人日或許正是古人對人口增殖的期盼,因為這裡的「7」已包含有「生」的意味。

農曆第七個月的第七天為「七夕節」——守夜女子「咸懷私願」?

 

農曆七月的第7天,即七月初七,在古人眼裡是又一個特殊的日子。七月的第7天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戀愛中的男青年牛郎和女青年織女將會相聚,此即漢應劭《風俗通義》中所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為何牛郎織女只能在七月的第7天相會?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說,民間還有另一版本的傳說,原來天帝本意是讓牛郎織女「7天相會一次」,結果傳話的烏鴉聽錯了,弄成了七月份的第7天才能相會一次。在此故事的基礎上,隨後還演繹出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但這個節俗卻無法得到現代天文學上的解釋。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任一節氣,都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而定的,有明確的坐標意義。而七夕節,除與月亮勉強有點關係外,與其他天體均無天文學上的關係。那麼,惟一的解釋是古人覺得「7」與其他數字不一樣,由此形成了「敬7」心理,一年中的第7個月的第7天因為顯得頗為神奇,促使了七夕節的誕生。七夕節是中國僅有的幾個純陰曆節日之一,因為節日的主角是女性,故又被稱為「女節」或「女兒節」,也被視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一步分析,七夕節的原始意義應與人類生殖繁衍祈願有關。漢魏時起,女子便有在七夕節這天晚上乞子、乞姻緣的風俗。晉周處《風土記》記載,時女子在七月七日:「守夜者咸懷私願」。

人死後第7天要祭奠「做七」——「7」與「死」產生關聯?

 

在古代喪俗中,數字「7」同樣十分神秘。至今,民間在親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風俗。所謂「做七」,就是在人死後,從第7天起,親屬每隔7天設齋會祭奠一次,前後7次,「七七四十九天」結束。

 

民俗學上的解釋認為,這與「轉世」傳說有關。按照迷信的說法,人死後7天就會轉生,每7天為一期,期滿後會再降生,所以死後第7天要為亡者設立靈座。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緣,則要再等一期,如此這般,7期為限,49天後除靈。

還有一種迷信說法是,亡魂通往陰間的路上有層層關卡,每過7天要過一道關口。為亡者「做七」,實是為了護衛其順利到達陰間,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個「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為隆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做七」的喪俗中可以發現,這裡的數字「7」充滿了悲情,與「人日」、「七夕」中的數字「7」所關聯的「生」、喜慶的氣氛剛好相反。

 

古代早期,「7」在喪俗中的身份很尊貴。《禮記·王制》中有這樣的說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後則不能使用這種禮儀。為什麼天子的喪禮規定7天停放靈柩,7月下葬?時人認為,「7」是「王者」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一般設「七廟」,即《禮記·王制》所謂:「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也從側面折射出先秦帝王家對「7」的敬重。

古人教育孩子「七不責」

 

教育孩子,中國文化中同樣有七這個數字的出現,謂之「七不責」

 

1、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2、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3、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孩子如果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

 

4、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脾胃虛弱。

 

5、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人高興的時候,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導致經脈受阻,對身體的傷害極大。

 

6、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

 

7、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體身心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七情六慾」是哪七情?中醫七情會致病?

 

「七情」最早見於《禮記·禮運》中,原文記載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在《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對比兩者所記載的內容不難發現,七情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最明顯的不過是「喜、怒、哀、樂」四種情愫。當然「憂、懼、愛、憎、欲」也是人每天都會有的心理反應,只是人們一貫喜歡說「喜、怒、哀、樂」罷了。

 

對於中醫學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對七情的具體介紹。

 

七情致病傷及內臟,主要是影響臟腑的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紊亂。不同的情態刺激,對氣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七情影響臟腑氣機的病變規律,《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醫七情的具體概念,七情對於內臟,七情會影響到內髒的健康,所以無論是哪種情志都需要控制。

神奇的「7日節律」究竟是什麼?

 

西方近代才發現人體生物鐘,而我國二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已經詳細地描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晝夜節律、七日節律、四季節律、年節律、六十年節律、三百六十年節律。

 

就以七日節律來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寫道,如果外感風寒,即使不治療,只要不發生合併症或併發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癒,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7的倍數,14天或21天,這種規律被稱為七日節律。

 

動物和人的懷孕周期都是7的倍數。

 

雞孵蛋:7X3=21天貓懷孕:7X9=63天兔子懷孕:7X4=28天老虎懷孕:7X15=105天人類懷孕:7X40=280天

 

7日節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陽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陰曆(中國傳統日曆)一個月有28天,一個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為人類祖先來自海洋,人體大部分是由水組成,所以人體7日節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這就是天人合一。

 

由此可見「7」這數字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的確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