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均壽命高居全球第一,長壽秘訣找到

特別提示:本文轉載自心上蓮花次第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導讀:

眾所周知,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因為土地所限,地價與房價高昂,香港只有54%的家庭擁有私有住宅,80%的家庭住在60平米以下的房子里。香港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城市之一,社會競爭激烈,且至今還沒有退休保障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

 

但這麼一個生存壓力巨大的城市,人均壽命卻高居全球第一,男性平均壽命達81.3歲,女性達87.3歲,是什麼原因呢?

 

不久前,香港的田家炳先生仙逝,享年99歲。此前36年間,他在大陸捐建了300多所學校,花費數十億港幣,被人美譽為「百校之父」。

 

香港另一個慈善家邵逸夫,4年前,他也悄然辭世,享壽107歲。邵逸夫在內地捐建的圖書館、教學樓等超過6000個。中國大地幾乎無處不在的逸夫樓,是他留給民族最深遠的福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期位居華人首富之尊、如今超過90高齡的李嘉誠,曾一手創建了國內最好的商學院之一長江商學院。早在1981年他就為興建汕頭大學捐資,至今已累計捐資超過50億元。

 

享壽93歲的余彭年,他自認為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發起「光明行動」,免費為貧困人群提供白內障治療。至2015年,余彭年的光明計劃已經讓40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他還有中國裸捐第一人之譽,身後數百億資產全部捐獻給了社會。

……

小小的香港,有一大批上述這樣的富豪。他們大多早年困苦,白手起家之後,卻依然保持赤子之心,不忘回報桑梓。在他們的背後,香港,除了金融之都、購物天堂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身份:長壽之城、慈善之城。

 

這些眾所睹目的富豪慈善家,僅是香港慈善的幾個代表人物。香港的慈善活動,幾乎是全民參與。仁者壽,香港人的長壽,除了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與合理的飲食習慣之外,與慈善也是有密切的關係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港的慈善機構超過6000個,樂施會、保良局、仁濟醫院、博愛醫院、護苗基金等等,都是個中翹楚。

 

「百萬行」、「渣打馬拉松」這樣深受公眾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事;「星光熠熠耀保良」、「歡樂滿東華」這些堅持了數十年的大型綜藝晚會,籌款也是關注熱點;就連博彩業也在做慈善,香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賽馬會於2014至2015年度的慈善捐款達38.7億港元,總額已超過280億。另一家致力於消滅貧困,久負盛名的樂施會,在同年度也募捐到超過2.4億港幣。

 

真正奠定香港慈善最堅實基礎的是那其餘的5000多家慈善組織。有些不起眼的香港慈善機構,比如慈恩基金會。在過去的17年裡,募集到了善款3.7億多港幣。雖然不及賽馬會慈善捐贈的一個零頭,但這麼多年的慈善行動,盤點下來,同樣成績斐然。他們在貴州、雲南、四川等偏遠山區捐資建校、宿舍樓至少1399所,平均每年82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慈恩基金會其他捐助項目:

貧困中小學生 - 已援助 16729 名(2007年內地實施2免1補后停止)。

貧困高中生助學 - 已援助 7315 名;

貧困師範生助學 - 已援助 3486 名;

貧困大專生助學 - 已援助 2132 名;

向山區缺書的小學送贈圖書 - 700 所;

跟進已援建的學校 - 約 300 所;

援助孤兒及特困生 - 約 3200 名;

援助貧困老師 - 約 1450 名;

童夢遊戲角 - 12所學校;

2008 年南方冰災救助;

……

瀏覽慈恩基金會的官方網站,可以發現它最大的特色是:工作人員全是義工,不拿一毛錢薪水,所有捐款百分之百用在項目上,不抽取一分行政費。在這個基金會官網的右上角,有一個最動人的細節,一行醒目的紅字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出差的旅費悉由義工自行承擔,絕不動用捐款分毫」。

 

慈恩旗下的古天樂慈善基金會,至今已經9年,平均每年捐資建校10所。截至2017年,他在內地捐贈的建校資金總額已近3000萬港幣。日前,有網友在網上爆出了他捐資的第105所院校奠基圖片:雲南富寧縣田蓬鎮中心小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天樂捐資助學十分低調,很少公開回應。在慈恩的捐助名單上,還可以看到陳慧琳、陳可辛、吳君如等明星的名字。

 

對於慈恩基金會來說,尤為可敬的是:他們並沒有因為古天樂、陳慧琳之類的捐助者是明星,就高看一等,在官網、年報上大肆吆喝。事實上,如果不仔細觀察捐助者名單,你都不會注意古天樂等人的存在,在官網上也看不到他們的任何一幅宣傳照!

 

他們只是700萬香港人的一份子,只是香港無數捐助者的普通一員。

 

香港慈善最可貴的是,慈善不是富人專利的觀念深入人心。在香港,20%的人貢獻了數字巨大的捐款,另外80%的人的參與則令整個慈善生態更健康、更持續。

 

按人均GDP測算,香港是世界上人均公益慈善捐款額最高的城市,每年有超過六成市民慈善捐款,香港人也被稱為「世界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助醫療……港人親近慈善的形式多種多樣。

 

在香港,有兩個特殊的名詞:賣旗、買旗。每到星期六,大街上會有成百上千的志願者,大多數是中小學生,還有不少幼稚園的孩子,他們拿著捐款箱、國旗、區旗,進行募捐。無論捐資金額多少,志願者都會在你身上貼一張圓形小貼紙,成為一種榮譽和鼓勵。志願者賣旗,捐款者買旗。連很多到香港旅遊的遊客都有過買「旗」的經歷,也許一些奶聲奶氣的孩子的募捐,讓人無法拒絕。也正是從小參與的慈善活動,讓這種樂善好施的品德,從小就深深地烙入香港民眾心中。

 

全民慈善共識和高度透明的運作體制,及政府的政策激勵,也是香港慈善業興盛的重要原因。

 

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錢給認可的慈善機構和信託團體可以免稅,最少只需捐滿100港元善款,多捐則多免。市民如果將不動產、遺產贈送做慈善用途,也不需要交納不動產轉移的印花稅,更能豁免部分遺產稅。

 

在香港,經稅務局認定的獲得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和慈善依託機構已經超過8000家,各類慈善團隊幾乎涵蓋了所有領域,包括教育、醫療、兒童、婦女、環保、解困、戒毒、釋囚等等。

 

香港有完美的監督制度,讓善款運用公開透明。例如街頭「賣旗日」籌款,事先必須由社會福利署發出籌款的許可證,其他活動也需要經過政府的審核。政府的網站也會向公眾披露所有獲准籌款的機構名稱、活動的範圍和時間等,以防市民被「騙捐」。

 

善款運用的透明度,是決定民眾參與慈善意願的重要因素。在香港,政府、媒體和民間團體都是慈善的「看門人」。香港目前有6000多個慈善團體,慈善團體都有公眾人士和政府代表參與監督,如何運作,財務報告需要定期向公眾公布。近年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成立的「惠施網」和「明施慎選」等,更是把慈善機構的財務報告提供公眾查詢。

 

香港政府也鼓勵企業參與申辦慈善項目,企業捐多少錢,政府也投入相同的數額。香港的慈善機構受到政府善待,經常可以從社會福利署、衛生署得到撥款和補貼。

 

心上蓮花點評:

《論語·雍也篇》曰:「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香港平均壽命世界第一,恰恰印證了「仁者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