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設限:別人都沒拒絕你, 你卻先拒絕了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富蘭克林說:「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甚至以為自己必將失敗無疑。」

否定自己只會讓自己偏向消極應戰。因為無論你是否有能力做成此事,首先都覺得自己不能做成。

這就導致了消極應戰,很難發揮正常的水平,從而埋沒了自己的能力。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悲劇的是,大多數人在還沒有開始努力時,就選擇了質疑自己、否定自己。

很多人往往容易對未來困難和不可測結果的擔憂;

還沒有開始去做這件事,潛意識裡已經標植入了「我不行,我做不到」的種子。

這並不是少數人表現出的狀況,而是大部分人面對一件事時的慣性思維。

你有沒有試過,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

別人都還沒有說行還是不行,你就已經自己先拒絕了自己。

有一位朋友,他說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問題,害怕去做些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人都還沒有拒絕,自己就先拒絕了自己。腦子裡經常會有:

「不可能的」、「我不行」、「我性格內向」、「我害怕與人交往」、「別人不會答應的」,

你是否也會經常有這些念頭。

為什麼會這樣?

在面臨一種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時,

會產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

即使是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仍然難以從這種無助感中走出來。

因為,他們已經自我設限了。

為什麼要自我設限這樣的高度?

因為撞到了頂會疼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高度,

而自我設限

不過是種保護自己不受傷的心理防禦機制。

自我設限是指,當個體面臨某種情境產生了自我不確定感時

所採取的一種防禦機制,通過這種策略,可以達到保護自我的目的。

自我設限保護自我免受傷害,它不僅保護著我們的自我形象

也保護著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不去做這件事情

就不會出醜,就不會顯得自卑,就不會出現各種他內心猜想的可能會出現的不好的狀況。這樣,至少在別人看來,他的自我形像是沒有被破壞。

但是,這個心理高度常常會給自己暗示:我不可能做到的,也無法做到,它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自身能力的突破。

如果你沒有發揮過,你也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怎麼樣的潛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我們為什麼還會限定自己的心理高度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在還在童年時,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的身邊,感受或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語,並逐漸成為了自己的認知,甚至是人生信條。

有些父母無論經濟是否寬裕,卻常常在生活中向孩子傳達,家裡沒錢,你要學會省錢,那些太貴的東西我們用不起,,那些高級場所我們去不了,我們只是普通人。

我們真的是普通人,但如果連夢想都不敢有的話,連嘗試的心都不敢有的話,又談和自我實現。

孩子最忠誠於父母,如果父母的內心都是自我限定的,孩子自然不敢在生活中去過得比父母幸福。這,和父母是否有錢,是否知識淵博,沒有必然得聯繫。

你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設限,還是想讓孩子超越自我。

父母的三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高度。

可是,那麼多年了,我們都已經學會自我設限了,怎麼辦?

 

我們試試。

有些人,一直以為自己不行,但卻在偶然的機會中得到嘗試,驚喜地發現自己並不以前所認為的那樣。

我們真是如自我暗示時那樣不行嗎?

其實我們的潛力遠遠超出自己的想像,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一位70歲的老媽媽,她自己也想不到,這個年紀能夠第一次獨立完成乘機過關的流程。

一位老媽媽第一次搭乘直飛香港。因同行的兒子沒帶齊證件不能同行,只能自己入關去辦理乘機、檢疫、安檢等一系列流程。

老媽媽情緒一下子就有點兒崩潰了:「我都不知道去哪辦,他們說話我也聽不清。」兒子安撫半天都沒能平靜下來。

本來輕言細語安撫媽媽的兒子一下子嚴肅起來,把手搭在她的肩上,一句一頓地給她說:「我沒帶護照不能進海關,這是國家的規定,辦理乘機手續只能靠你自己了。你不要有自己辦不好這事的想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去C區9-11櫃檯都可以辦理乘機。如果有困難,找裡面穿制服的工作人員,讓他們協助你。有什麼意外,打我電話或發微信,或到入口這找我,我會一直等到你登機。」

老媽媽就這樣很委屈地自己入關了。到下午一點左右,兒子接到媽媽消息,說已順利抵達香港。

對自己獨立過關毫無信心的70多歲的老人不也獨自完成了入關流程?我們每個人的潛力遠比自己想像的強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我們應該是怎樣做呢?

首先我們要在心裡給自己植入「我能行,這件事一定能辦完」的種子。

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想像一下這事達成後給自己帶來的收穫,不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物質或名譽上的,

你就會找到必須全力以赴去做這件事的意義。有必勝的信心,更能讓我們主動爭取機會,去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發揮自己的潛力。

有了必勝的信心,我們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對複雜問題對行拆解,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任務,用底層規律和常識去解決。

我們通常容易在復雜的事情面前陷於無謂的困擾,感覺自己力不從心,沒掙扎幾下就放棄。解決這個困擾的辦法就是把複雜問題拆解,將它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小任務,這樣你面對的問題難度就大大降低;理性地拆解以後,對於要做哪些工作一目了然,你的焦慮也會大大緩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任務分解後,我們最後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行動,把這些小任務一個一個地去解決。等你針對每一個小任務梳理資源、制定策略,這時你會發現,有的任務的完成純粹只需要時間的投入,有的有多個解決辦法,有的可請求他人的幫助;真正需要花費精力的就少數環節。一切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複雜和困難。

至少那些未來不可知的因素,先不要去管它,勇敢往前走吧,未來的那些可能出現的事件,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切都會有解決方案;即使暫時沒有方案的,也能交給時間。

看看你身邊出色的人,是不是都是這樣以積極心態去面對機遇的呢?

不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首先拉開大家距離的就是認知的格局。調整自己的認知角度,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一切的成功,你值得擁有。